爱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章

母乳性黄疸症状 这些具体表现就是母乳性黄疸

2018-04-04 17:24:29  阅读:6155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邓超

  在黄疸这种疾病之中,有一种被称为母乳性黄疸,这种疾病会让患者的身体出现很大的健康隐患。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母乳性黄疸症状有哪些,了解一下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看看母乳性黄疸应该怎样进行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原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而现在根据发生的时间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类。前者发生时间与生理性黄疸相近,认为主要与母乳喂养不当,摄入不足有关;晚发性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常发生于生后1~2周,可持续至8~12周。

  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

  黄疸我们是经常听说的疾病,但是近几年来,母乳性黄疸的发病率也逐年提高,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母乳性黄疸的症状是怎样的。

  症状一

  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体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颜色正常。

  症状二

  肝、脾不大。

  症状三

  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

  症状四

  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

  母乳性黄疸的特征为新生儿以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分为早发型母乳喂养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

  早发型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时间及达到高峰值的时间相似,但母乳性黄疸的最高值要超过生理性黄疸;

  迟发型

  迟发型者常在生理性黄疸之后黄疸渐趋明显,也就是说母乳性黄疸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无论是早发型或迟发型母乳性黄疸,一旦停喂母乳3~5天后,黄疸减退;若再开始母乳喂养,大多黄疸不再出现,少数黄疸又会重新出现。

  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有如下特点。

  1.黄疸不消退

  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黄疸程度

  以轻、中度为主≥342μmol/L,重度少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一般情况好

  婴儿除黄疸外完全健康,吃奶好、大小便正常、体重增长满意、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

  4.停母乳后黄疸迅速消退

  停母乳48~72h后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迅速下降为原水平的50%左右,重新哺乳,血清胆红素将在1~2天内回升17.1~51.3μmol/L1~3mg/dl,然后持续一段时间后缓慢下降。不停母乳胆红素也会自行降至正常。

  尿酸高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们生活中想必大家对于尿酸高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吧,那么大家知道尿酸高的症状是什么吗,尿酸高的起因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尿酸高的原因吧。

  发病原因

  一、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发生紊乱,致使尿酸的合成量增加

  1、外源性嘌呤摄入过多

  高尿酸含量与食物中嘌呤的含量成正比。RNA在DNA的50%和25%的食物摄入量在尿中尿酸排泄,严格限制嘌呤摄入量,血清尿酸含量降至60μmol/L(1.0mg/dl),和尿中的尿酸分泌减少到1.2mmol/d(200mg/d)。

  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

  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较外源性因素更为重要。嘌呤由非环状到环状的从头合成过程要经过11步反应,其中酶的异常多会导致嘌呤合成过多。

  已经发现的有

  (1)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活性增加。

  (2)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缺乏。

  (3)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

  3、嘌呤代谢增加

  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细胞增多症、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化疗或放疗时会产生尿酸高。过度运动、癫痫状态、糖原贮积病的III、V、VII型,都可加速肌肉ATP的降解。心肌梗塞、吸烟、急性呼吸衰竭也与APT加速降解有关。

  二、体内嘌呤物质的新陈代谢紊乱

  导致尿酸排出减少持续尿酸高的患者中90%有肾处理尿酸功能的异常。

  在高尿酸症并有痛风的患者中,给予其不同的尿酸负荷,其尿酸盐清除与肾小球滤过率的比值要低于正常人群。尿酸分泌的减少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的降低,肾小管分泌减少或肾小管重吸收有关。虽然尿酸高在慢性肾病中总是存在,但尿酸浓度与血肌酐、血尿素氮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

  随着肾功能的减退,每单位肾小球的尿酸分泌量是增加的,但肾小管的分泌能力基本不变,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也是降低的,肾外尿酸的清除能力明显增加。

  1、肾小管分泌受抑制

  最为重要的机制之一。由于药物、中毒、或内源性代谢产物抑制尿酸排泄和/或再吸收增加。当阴离子转运系统受抑制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其中两个重要的抑制因子是乳酸和酮酸类。

  诊断

  1.病史

  根据黄疸出现时间,单纯母乳喂养史,生长发育良好,无其他任何异常临床表现。

  2.检查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以间接胆红素为主,其他检查均正常。

  3.诊断性停母乳喂养

  由于新生儿黄疸原因十分复杂,要排除所有的病因十分困难,对一般情况良好,高度怀疑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临床上常予停止哺乳喂养后观察,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即可诊断。

  治疗

  1.喂养与护理

  当明确为母乳性黄疸后,现不提倡停母乳,可少量多餐喂养,按顺时针方向行腹部按摩以增加肠蠕动,服用退黄中成药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多晒太阳以改变间接胆红素的结构,形成光异构体利于从尿中排出。只有当胆红素水平超过15mg/dl时可暂停母乳喂养观察,如明显下降,确定为母乳性黄疸,仍可母乳喂养。

  2.光疗

  当胆红素达到20mg/dl,可予光疗,一般不需要用白蛋白或血浆治疗。

  3.支持疗法

  注意保暖,增加热量、营养,预防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以免加重黄疸。

  4.酶诱导剂

  给以保肝、酶诱导剂等药物治疗。

  饮食禁忌

  1、忌油腻、辛辣等助热生湿的食物

  如肥肉、辣椒、韭菜、大蒜、生姜等;

  2、忌粘糯滋腻的食物

  如糯米、桂圆、大枣、荔枝等。

  结语:以上就是关于母乳性黄疸的知识了,想必大家应该对这种疾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母乳性黄疸这种疾病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出现的,那么要预防母乳性黄疸这种情况情况的出现,就要母亲在怀孕期间做好预防,宝宝出生后进行合理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