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婴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文章

只要一个孩子的家庭20年后会面对这些难题不少家庭正在阅历

2020-05-25 16:45:48  阅读:9559 来源:腾讯育儿 作者:责任编辑NO。谢兰花0258

【文/神逗奶爸 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无奈:作为子女,我们要保障父母的基本生活和情感陪伴,让老人颐养天年;作为父母,我们又要考虑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和物质条件;作为我们自己,我们却不敢生病、不敢休息、不敢大意。

曾经年少的我们如同自由驰骋的野马恣意享乐,因为有父母为我们扛下了所有。但到了中年,我们发现,自己如同一头拉着千斤重担的老牛,勤勤恳恳负重前行。

不再年轻的我们,到了该扛下所有重担的年龄……

一般节假日应该放松愉悦才是,可每到节假日小刘就会头疼。

小刘今年32岁,结婚3年育有一女,每到节假日小两口就会因为去看谁的父母而发生争执。

因为他们夫妻俩都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妻子老家在四川广元,小刘来自内蒙古赤峰,而两人在北京买房定居。

如同大多数没有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人一样,逢年过节都要回去看望父母,这就难住小刘夫妻俩了。

按理说两人商量好轮流来就行了,可连续三年的春节妻子都坚持要一家人回四川过年,理由是她的父母身体不好,也离得更远一些。

最开始小刘也是理解的,但连续3年过这种超过5天的“大节”都没能回去跟父母一起过,让小刘感觉自己很“不孝”,夫妻间为此事的争执也就多了起来。

“谁不是爹妈养的?今年如果你不去我家过年,我就一个人带女儿回去!”小刘这样说。

两人都是出自农村独生子女家庭,通过这些年的奋斗,终于在北京贷款买车买房,算是不错了。他们也都有要孝顺父母的优良品德,可是心系父母的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

小刘夫妻这样的例子很多,所面对的问题也只是独生子女家庭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也只是冰山一角。

失独家庭的痛

社会上还有一个极端现象:失独家庭。

曾看过一期纪实节目《无处安放的黄昏》,节目中60岁的顾金英出门不小心摔伤,好在还有身体不错的丈夫陪在身边。

人在无助的时候就会越发的想念亲人,她非常想念他的儿子徐晨。

儿子在读大三的那年查出得了结肠癌,夫妻俩只有一个信念:倾家荡产也要治疗这个唯一的儿子。

但最终事与愿违,癌症还是夺走了儿子年轻的生命。夫妻两人便变成了失独老人”。

节目中还有两个这样的失独家庭,其结局无疑是让人悲痛的,他们也只是上百万失独家庭的缩影。

根据社科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预计到2050年,中国将产生1100万失独家庭。

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独生子女家庭曾经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好在国家相应的政策也已出台和落实,失独家庭的养老和生活保障一般没有太大问题。

但人们常说“老年丧子”是人生最大的痛处,失去唯一的孩子,对很多家庭来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精神上又如何弥补呢?

同时也有失去父母、没有兄弟姐妹变成“孤儿”的人,从此人生没有了归属感,没有了“家”的概念。

“没有了父母的故乡,还值得回去吗?”有人这样问。

经济压力大

相比失独家庭的父母而言,遭受父母“拖累”的独生子女所面对的各方面的压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大部分独生子女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父母赡养和子女教育的问题

对于大部分像小刘夫妻这样,通过自身努力在双方父母的帮助下进入大城市生活的第一代独生子女,数年之后普遍要面临这个重大的经济压力。

夫妻双方凑够了婚房首付,几乎也掏空了两家老人的积蓄,再加上车贷,每月要还接近2万的贷款。他们只能寄望生活中不要出现任何意外,全家人身体永远健健康康

“抗风险能力太差了!”他们这样说。

一部分家庭收入不错的独生子女会给父母们买上各种保险,有的也有条件让父母住进不错的养老社区,但基于传统观念,目前的大部分老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他们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如同小刘夫妻一样,独生子女们都承担着父母全部的情感依赖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环境下,他们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照顾父母,万一父母身体稍有不测,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长此以往,他们自己也是处于“亚健康”状态,他们不敢生病,害怕自己哪一天倒下了,父母孩子怎么办?

“曾经感觉自己是一匹自由驰骋的野马,突然发现了自己变成了一个推粪球的屎壳郎。”

年轻的时候父母们给了孩子良好的经济条件,但到了晚年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这时候没有好的养老福利保障的父母便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负担”。

独生子女家庭确实是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给了子女更好的成长条件,包括优质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也培养出了更优秀的孩子,但事实上往往是“能者多劳”,这些优秀的孩子不得不面对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自身弱点明显

除了以上这些独生子女给家庭的问题,独生子女个体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本世纪初就曾有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指出,独生子女存在一些个性上的弱点,表现在胆小、不合群、任性、娇气、利己、固执等,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差、性格不健全等也都有显现。

这一论断是否就是普遍现象,学术界一直没有统一的答案。

但目前普遍升高的离婚率和年轻人幸福感普遍较低可能是两个不错的佐证。

在神逗个人看来,教育方式才是这些缺点的由来,不单单是表现在独生子女身上。

如何应对?

那作为全新一代即将成为父母或者初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避免这些现象出现在我们的子女身上呢?这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神逗总结起来,有以下4点拙见,仅供参考!

1 、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无数事实证明,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生活上幸福指数更高、在事业上也更稳定。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孩子的各方面教育不容缺失,在追求成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有更为优秀的品德表现。让孩子有一技之长能够安身立命、让孩子有健全的人格能够左右逢源。

2、建立并积累自己的“风险保障”体系

首先要做到不要“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开源节流永远是处理问题的根本手段。不要去向往西方发达国家的那种消费理念,一方面我们的国家在提升社会保障方面需要时间,另一方面,那种超前消费观念其实是资本家对人的控制手段。

其次一定要学会理财,不怕无财可理,只怕不会合理规划。在经济方面一定要有长期规划,然后细分目标逐步实施,建立自己的保障体系。

3、不把自己的一切寄托在孩子身上

我们上一辈人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养儿为防老”,在没有社会福利保障的以前,这种想法也不为过。但更为突出的表现是“望子成龙”给孩子太大的精神压力,把自己的一些没实现目标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

孩子们只顾追求经济上的成功,而忽视了对生活的全面理解。这其实是“掌控欲”的一种表现,接受过优良基础教育的我们则要摒弃这种思想。

4、不要太晚生孩子

看到很多“过来人”的现状,神逗对生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就目前来看,神逗觉得当初自己想要晚生晚育给自己更多“自由”时间的想法是多么的愚蠢。

假如一个人35岁生子,孩子完成学业出社会且能够自立至少要到他24岁,那时候的他就已经快60岁了,期间会经历中年危机,然后要面临下岗的问题。

假如没有在这些年积累足够的经济基础、孩子这时候又还不一定能接班的话,对整个家庭来说就会有“青黄不接”的难题。

如果能早生,哪怕孩子生下来条件差一些,更多的压力也能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给我们更大动力。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是不要太晚生孩子的好

其次就是生二胎,目前的生育政策在逐步改善,虽然需要时间,但我们不可能去追求享有更好的生育待遇。人生就那么匆匆几十年,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也会有更大的生育危险。

写在最后

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降低不仅是国家面临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考虑如何提升自身幸福指数的同时,我们也该为自己想好“后路”、为孩子减轻压力。

到了晚年,我们应该有生活保障,也需要有精神上的慰藉。

不能完全依赖国家的基础保障,因为社会进步需要时间;不能寄望于孩子,因为孩子会有自己的生活;我们不能只期望孩子“远走高飞”,因为我们更期望子孙环膝,安享晚年。

先有眼前的苟且,才会有诗和远方。

那么面对这些难题,您做好了应对的准备吗?有好的方法欢迎留言分享!

专注早期教育,分享育儿心得,我是神逗奶爸!期待您的关注,一起学习做优质父母!

【文/神逗奶爸 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配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